随着一大批PPP轨交项目的陆续推出,让本已火热的城市轨交市场更加愈燃愈烈。根据记者的统计,在此次发改委推出的PPP项目中,涉及的地铁、有轨电车等城轨数量达到了22条,投资总金额达到了4800多亿元。
与此同时,资本方也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兴趣,日前,绿地集团与建行等成立了一支城轨PPP基金,据绿地方面介绍,基金的总金额将达到千亿元。
尚有万亿市场待开发
在5月下旬,发改委公开发布了一批PPP项目,项目数量总计1043个,总金额达到1.97万亿。
在这些项目中,地铁、市郊轨道、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数量达到了22条,涉及了北京、杭州、厦门、深圳等18个城市与地区,项目总金额超过了4800亿元。
其中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计划以BOT模式进行实现,这也意味着目前已经在北京4号线和深圳4号线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将在更多的城市得到推广和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项目也是继2012年后最大的一批城轨项目公布,在2012年发改委公布了25个城市的城轨建设项目,总金额达到8397 亿元。
4800亿元的项目显然并不是未来城轨建设的全部市场份额,在发改委公布了PPP项目后,各地方政府的城轨PPP项目也在跃跃欲试。据记者了解,在目前包括济南、西安等城市的地方城轨PPP项目也已经进入了不同的实施阶段。其中,济南市的城轨项目R1、R2、R3已经开始公布正式进入引资的阶段。
据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表示,到2015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3000多公里,到2020年达到6000公里,所需投资额在3万亿至4万亿之间。以此计算,国内的城轨市场依然有万亿元的市场空缺。
全链条分工明确
面临着巨大市场的诱惑,相关各方企业和资金也进入了跃跃欲试的状态中。
在发改委公布了此批PPP项目后仅一天,绿地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约成立了一支城轨PPP基金,而据绿地方面表示,这支基金首期规模240亿元,总金额将达到1000亿元。
绿地的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这支基金建立的契机是目前国家对于PPP项目的支持,特别是《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发改委公布的一大批PPP建设项目。
在这支基金的建立中,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三方为基金的实际发起人,而中国建行则扮演着战略合作方的角色,而太平洋、中国人保、建信人寿等公司也有参与其中。
而在整个基金中,参与各方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绿地集团作为发起人,主要负责向轨道交通基金推荐符合轨道交通基金投向、偏好的投资项目,同时对轨交涉及的相关物业具有优先的选择权;上海建工享有施工总承包资格的优先选择权;建信信托则实现项目投融资的高效运作;中国建行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包括资金投资和后期的银团贷款。
“未来这一基金将全方位打造成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基建领域的资本运营管理平台范本。”对于这一基金的未来发展目标,绿地的相关人士如此表示。
千亿订单已经敲定
对于市场而言,绿地此次成立基金显然并非突然之举,更多的是意料中的事。
“绿地从2014年进入地铁市场以来,对于这一板块的投入越来越大,除了手头已经基本洽谈好的徐州、南京等五个城市外,还有多个城市都在洽谈中,目前这个基金能给绿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也让以前已经基本形成的城轨合作链条更加凝结在一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该人士所描述的情况也正是绿地目前在城轨市场布局的现状,在此前,绿地已经陆续在徐州、南京、重庆敲定了超过700亿元的地铁项目,而在近期,绿地又在济南、哈尔滨拓展了新的地铁项目,投资金额超过400亿元,太原的项目也在接触当中,以上确定项目的预计投资总额已经超过千亿元。
在这些项目中,绿地的合作模式也逐渐明确,即由绿地提供项目接洽和投融资服务,上海建工提供施工服务,申通地铁提供最终的地铁运营。在哈尔滨的项目中,绿地就与上海建工、申通地铁合作,意图实现“项目投融资+设计施工总承包+物业综合开发+运营管理”的PPP模式。
对绿地而言,从城轨中获益的可能并不仅仅来自于项目本身的建设或后期的运营,更多的利益来自于项目周边物业的收入。
以港铁为例,作为以“地铁+物业”模式所著称的港铁,在其2014年实现的200.1亿元港币经营利润中,有20%来自于“物业发展”,16%来自于“香港物业租赁及管理业务”,而来自香港客运业务的利润仅占33%。
这一模式也将成为未来绿地城轨的核心模式。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也曾表示,这一城轨PPP基金“将以‘地铁+物业’综合开发为核心模式,推动地铁项目大规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