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楼市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06-10

从年初的去库存、房价暴涨到“沪九条”出台、地王频现,一系列事件让人措手不及、迷迷糊糊、晕头转向滴~~~现在,真相来了,小编给大家送福利,一起来揭开上海房地产背后的故事!

   春节前后不到20天的时间里,楼市接连迎来三轮利好政策的推动,拉开了2016年房地产市场去化库存战役的序幕。

   2月2日,央行联合银监会为楼市送来年前大礼,决定在不实施限购城市对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两成,二套房首付比例最低可付三成。

    2月17日,央行、住建部联合财政部发布通知,要求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调整为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

    2月19日,三部委出台房产交易契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对房产交易环节进行成本减免,进一步化解各地楼市库存压力,以促进不同类型住房销售。

    与此同时,春节后,上海各房产交易中心出现排队抢房热潮,“恐慌性”购房使得上海二手楼价春节前后相差100万。

   2月23日,上海发文称将进一步优化未来住宅的供应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表示中心城区中小户型比例不低于70%。

    3月1日,上海市住建委表示,上海将继续按照“三个为主”的原则,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支持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确保上海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3月25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实施“沪九条”新政,具体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从严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强化市场监管和开展执法检查;推进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多渠道筹措人才公寓住房;搞好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建设、供应和供后管理;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

   从今年4月起,上海市开展为期半年的房地产经纪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炒作房价;隐瞒房地产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信息,诱骗消费者交易等行为。

    “沪九条”出台后,上海房地产交易量回归常态,4月以来交易量趋于稳定。与此同时,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住房价格环比指数、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等都同比回落。

    随着一线城市土地供应量收缩,二线城市开始成为房企关注的焦点。4月份,楼市已经不单纯是回暖,更呈现出明显的“偏热”行情,其中,二线城市成涨价“排头兵”。

    在调控政策组合之下,一线城市和周边主力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量跌价涨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各地地王却频频出现。据统计,在2016年不到5个月时间内,中国已经拍出了152宗“地王”,在六月的第一个星期的3天之内又出现了12个地王。

   然而,面临着中国房地产产业高烧不退的局面,见过无数楼市泡沫破裂的国际资本,已经在赚足钱后,华丽丽转身离开中国了。数据显示,去年9月开始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的数额已经是负数了。

    那么,问题来了,地王这么多,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小编试着倒推地王形成的逻辑线条:房企在土地市场拍出地王,是因为房企拿地的资金链非常的充裕,而房企资金充裕则要感谢融资环境,尤其是银行,融资环境好呢,是因为资本市场有钱、M2等货币供应量放大,而这又都是由国务院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如此以来,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市场,超过一半的地王是被国企和央企拿下就不那么稀奇了。

    然而,拿下地王的央企都有哪些呢?据小编的火眼金睛来看,一类是“地王制造机”信达地产,另外一类是“水电系”地产央企。

    专家分析,作为母公司是四大中央级别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信达地产,最不缺的就是钱,目前实体经济不太靠得住,加上货币超发,金融央企把资产大量配置到房地产是最为靠谱。

    另外,也有专家认为,信达将把地王作为了金融产品,将地王打包成类似于投资基金,所谓拿地王的风险就以投资的逻辑逐层转嫁和分解了。

    然而针对鲁能、电建、葛洲坝等“水电系”地产央企,专家表示,更多的可能是害怕自己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被并掉吧。

    身处房地产行业中的你,是如何认为的呢?